红色教育公益网

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9周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7 04:33:35
父与子的传承 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9周年 中国红色教育公益网(作者:邓新桥) 序 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斗争和

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9周年

中国红色教育公益网(作者:邓新桥)

序 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卓越领导者——习仲勋同志已经离开我们20年了,对于这样一位一生甘当人民公仆,无私无畏地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群众中走出来的杰出群众领袖,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庆幸与其相识,并欣喜有机会能与大家一起分享缅怀他的光辉事迹。

追溯过往,我和习仲勋同志的相识颇有渊源。记得那是1999年的春节前,正值全国人民龙腾狮跃迎新春的时节,我跟随某个领导同志到深圳迎宾馆某园,专程去探望了习仲勋同志。记得当时习仲勋同志已是86岁高龄,耄耋之年,然而与其愉快的畅谈过程中,我却发现习老毫无年迈迟钝、历史沧桑之色,相反他思维敏锐,且言谈举止非常风趣幽默,整个人充满了革命主义的乐观精神,丝毫未因长达16年的历史冤屈而有所影响改变,依然是一位政治立场坚定、乐观向上的矍铄之人。

后来,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时,习仲勋同志受邀至北京参加大庆。当天,在50响的礼炮开场声中,50万各族军民举行了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而当时,习仲勋同志端正的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深切俯视广场上那众多的仪仗队解放军战士和游行的群众方队,真诚的发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肺腑感叹,一生心系人民的崇高无产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回看现在,习仲勋同志当时的肺腑之言跟目前习近平总书记所坚持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竟然一脉相承。这是中国共产党父与子的优秀文化良好延续传承。

而纵观中国建国近70年的光辉历史,在我们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团队群体中,竟然也出现了一大批父子传承的典型例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刘少奇与现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刘源为父子;曾协助过邓小平军事指挥工作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和曾为第二炮兵政委的张海洋为解放军历史上首对父子上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张宗逊和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张又侠为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二对父子上将等。

故无论是从中国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来看,还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建国历史来看,父与子的传承让我们炎黄子孙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延续,而中国共产党内的父与子之间的党性传承更像是生命赐予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现象。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仲勋,一个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的名字,一个中国共产党最优秀的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原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他21岁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32岁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46岁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49岁受到错误处理,65岁复出主政广东改革发展,67岁回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上。他传奇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

国务院原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回顾习仲勋同志这样说道:仲勋同志一生坎坷,为人正直,待人宽厚,敢于直言,光明磊落。他在中央,在新老干部中间深受大家的尊重。记得我调到中办工作不久,仲勋同志就找我谈话,他待人亲切、和蔼、朴实,我一点不感到拘束,他对我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之不易,我们花了巨大的代价,要倍加珍惜,坚持不动摇。后来他又多次找我谈心,给我谈历史的经验教训,他忧党、忧国,但从不多谈自己曾经蒙受的冤屈和遭受的迫害。仲勋同志在中央工作的七年间,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矛盾在增多。在新形势下,仲勋同志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小平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力支持耀邦同志的工作,在许多重大决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恩来总理曾称赞习仲勋是国务院的“大总管”,毛泽东主席曾亲笔为他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题词。

习仲勋同志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他用毕生的精力真正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而战

习仲勋同志,出生于陕甘那片革命的黄土地,成长和学习也在这片悠久的黄土地上,他的故事与这片热情勇敢的黄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6年春天,习仲勋同志进入渭北地区最有名的立诚公学高小部上学, 1926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学期间,他深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熏陶,和宋文梅等一帮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到庄里被贬的董家庄、景家窖等地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发动农村进行抗粮、抗捐、反霸斗争。习仲勋同志常受党员组织指派,拿上用黑墨纸写的传单、插上鸡毛送到农民手中,以鸡毛传递的形式串联。帖子上经常写着某月某日某地有要紧的活动等语。期间,惩处庄里镇恶霸张积德的活动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的革命运动斗争,在实践中,他体会到了只要组织农民,他们就具有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强大力量,也就是在这个活动中他少年有勇有谋、勇敢无畏的特质也开始显露出来。 1928年春,他在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时,遭到国民党当局关押,但就在革命处于低潮、个人身陷囹圄时他仍然坚定信念,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4月,他领导发动了“两当兵变”,创建了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当时他以“两当兵变”为起点,开始经手武装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他曾说过,没有最大的牺牲决心,是不能够革命的。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亲身体会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旧社会无比黑暗的现状,故不管过程多么艰苦,他就是决心革命。

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而浴血奋斗中,习仲勋同志与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同志在学习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先后创建和发展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他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坚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群众疾苦,全心为百姓服务。无论是在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还是在绥德保卫边区北大门,他始终是党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和衷心爱戴,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其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二)新中国成立国务院工作时期,为人民服务

在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同志在国务院工作,他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他经常讲,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是政府的工作人员,政府机关必须杜绝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要始终心中有群众,甘当人民的公仆,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告诫机关工作人员,党和群众是一个脉搏,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群众的拥护我们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

习仲勋同志高度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政府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方法,不仅身体力行,还要求机关人员努力做到。“大跃进”期间,面对全国性的浮夸冒进问题,他就亲自带队实地考察,途径陕西、甘肃等多个省区,后实事求是的向中央汇报总结,为中央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例如,他调研的河南省长葛县报告中谈到农村形势时说到:外流的劳动力大部分已经回来,生产大队纷纷添购农具、牲畜、架子车等。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出勤率都有所提高,形势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当前农村在生产和生活上也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河南今年又遭大旱,夏粮肯定减产,春荒尚未完全渡过,夏荒又来了;报告中还具体介绍了公共食堂的情况:由于大量的浪费和伙食太差,人民群众对公共食堂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大部分食堂已经解散或正在解散;再次,报告中还具体谈了劳动保护问题:因为粮食不够,饿肚子,人民群众体力很弱,所以当前要注意让大家劳逸结合,少劳多逸,给群众足够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最后,报告上还指出了一些分配不公的问题,并给出了纠正解决的办法。在整个调研工作中,习仲勋同志充分发扬了我党的优良作风,始终坚持原则,讲真话,办实事,实事求是,坚决纠正和杜绝浮夸、盲目和脱离实际的工作方式。在他的带领下,调查工作队的成员也都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虚心学习,杜绝假大空和浮夸风,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习仲勋同志一贯倡导坚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反对不切实际的做法、反对铺张浪费。1961年4月,习仲勋同志到河南长葛县调查中发现在县城搬迁过程中,新县城仿照北京长安街设计,有一座像人民大会堂那样的礼堂,占用了大量农田。为了建设新县城,还强迫农民拆迁,甚至动用民兵武装强制推行。习仲勋同志当时就直言不讳地批评当地“脑子里没有群众利益,只有个人利益,这样的党员就不够格!” 在公务接待工作中,他也要求大家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他对群众反映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追求享受问题也非常重视,对于领导干部强调要坚持“政治第一、物质第二”的方针。他在国务院工作10年间,深受周恩来总理的高度称赞和国务院各部门的一致好评,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三)含冤沉寂16年,仍心系人民苦难

1962年至1978年,是习仲勋同志人生艰难的16年。1962年8月,康生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借小说《刘志丹》之事陷害习仲勋同志,欲置他于死地,最后还是由周恩来总理出面才保护了习仲勋同志;但由此他开始一路含冤沉寂长达16年:1962年,他被停职审查;1965年,他被下放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当副厂长;“文革”爆发后,他又被揪到西安,此后身陷囹圄;直到“文革”结束后,习仲勋同志才彻底平反。但即使当时个人境况十分不利,人们从习仲勋同志脸上看不到一丝的沮丧和消沉,反而他一心心系人民苦难。在1962年,得知渭北一带闹春荒时,习仲勋同志仍然亲笔致信有关领导,要求放开粮食市场,让农民到陕北换粮自救。在1965年下放洛阳后,习仲勋同志与工人们打成一片,积极劳动。他每天上午到第二金工车间电二班工作,下午读书看报,和工人们一起在大池子里泡澡,一边洗一边拉家常,晚饭后,去苹果园和群众在田间地头聊天。习仲勋同志已经完全把个人利益名誉抛之脑后,全身心的挂念人民冷暖安危,心系人民苦难,真正的实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南下主政广东时期,为人民生活谋幸福

197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让习仲勋同志担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主持广东省的日常工作。在奉命南下主持广东工作时,习仲勋同志一开始就遇到“偷渡外逃”这个老大难问题。他亲自来到收容站,亲切寻问外逃人员:“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香港那边给人当奴仆,受人剥削?”有人回答说:“到香港容易找工作。”看到那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习仲勋同志哭了,他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当时,习仲勋同志深深的意识到,制止偷渡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经过深入的考察与思考,他认为,如果中央给广东一些特殊政策,广东完全有能力把经济搞上去。当时,正值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面对广东经过“文化大革命”内乱、经济濒临崩溃的严峻形势,习仲勋同志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的带领广东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亲自主持和推动广东各战线的拨乱反正,平反了一系列冤假错案,把广东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道路上来,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启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同时,他仍然坚持一贯的求真务实,注重各项工作的实际调查研究,经常深入探访各个山区、农村、厂矿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比广东毗邻的港澳地区华侨众多的优势及发展特点,在1978年底和1979年4月两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他都向中央提出了给与广东在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中更多自主权的请求,让广东省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先行一步。1979年6月6日,广东省委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批准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施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79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无私无畏,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经济特区的创新思路,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他打破了封闭僵化的传统思维,主导建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对外贸易体制,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促进“三来一补”和乡镇企业发展,扩大对外经贸出口,促进对外贸易繁荣发展,奠定了广东对外开放的格局。同时,他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大力推动广东以农业生产、企业经营、财政、流通管理体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带领了广东人民闯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新道路,提高了广东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为人民谋得了幸福。

(五)重回北京全国人大时期,为人民奠定法制建设基石

在新中国成立国务院工作时期,习仲勋同志已经参与了中国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制定和修改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和完善国家的领导体制和政治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年至1954年,他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步宪法的起草制定。1953年2月,他参与制定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并担任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规模空前的民主选举。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担任提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向大会作了关于提案的审查报告并获得通过。而在1980年9月,经历了16年的沉寂,他重回北京,任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加了宪法修改工作,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为这部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的修改和完善贡献了十分宝贵的智慧。期间,他领导了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听取了习仲勋同志关于上述4个法案的说明,而人大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法案制度也由此确定。

习仲勋同志还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新时期立法进程中做了很多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1年6月至1983年6月,他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期间,主持召开了17次法制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5次法制委员会会议,讨论和审议的法律和决议、决定草案25部,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他十分重视通过立法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在担任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时,他主持起草和审议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案,为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习仲勋同志坚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积极推动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为保证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贡献了重要力量。1988年3月,他当选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着力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组织开展了多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宪法和刑法、刑事诉讼等法律的实施情况,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监察部、司法部关于公务员制度试点、职称改革、惩治腐败、查处贪污受贿犯罪案件等情况的汇报,推动有关方面改进工作,是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进一步落到实处。

(六)生活日常,平易近民

1965年下放洛阳时,习仲勋没有任何家属相陪,日常就在厂职工零号食堂就餐。他经常与就餐的工人们攀谈、聊天,嘘寒问暖,俨然一个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多年的“老师傅”。他很关心工人,挨家挨户的都走访过,拉拉家常,问问家里人的情况。遇到生活很困难,他还拿出自己的工资来帮助工友。工作期间,厂里给习仲勋配备了办公室,但他很少去过,一直坚持在车间班组生产一线,和厂里的干部职工朝夕相处,一同生产,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1985年11月,习仲勋同志到江西考察,当时陪同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回忆说,因为路遇堵车,警车不时鸣响警笛,还从车上伸出两面红旗左右挥动,指挥过往车辆注意让道。看到这些,原本与万绍芬侃侃而谈的习仲勋同志,脸色立即变得严肃起来:“车上坐的不是老爷,我们是来给老百姓办事的,不是来给群众添麻烦的!”中途停车时,习仲勋同志亲自去与警车上的人员沟通,要求不要挥旗鸣笛。

2000年左右,习仲勋同志已经退休了,某天从迎宾馆出来散步,看到一辆豪华奔驰轿车,不让行人。他就直接走过去,拍了拍车窗,对司机说,有人在过马路,你稍微慢点开,让让行人……

习仲勋同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习仲勋同志作为父辈鞠躬尽瘁为我们党和国家留下的至理名言和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充分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坚定的责任担当、爱民为民的真挚情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一)相似的群众领袖经历

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发的、偶发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时间中逐渐凝成的。与习仲勋同志的群众经历类似,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一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1969年,16岁的习近平总书记就下乡至山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先后担任了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一待就是7年。这7年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这段经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影响极大,他后来多次回顾在陕北插队的经历:“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八年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他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

后来,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1979年毕业后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1982年又从中央来到地方,先后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厦门市副市长、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长,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然后进中央任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直到十八大后担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职位上,都注意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习近平在正定当县领导时,习惯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大锅饭,一起蹲在树下吃饭聊天,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和群众打成一片。在福建工作生活了17年半,“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在宁德,习近平倡导开展“四下基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在福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开展“四个万家”活动,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句话,广为人知:“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几年下来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全年有117天在外调研,做了30次大的调研,足迹遍及浙江全省各市。2006年8月15日,习近平率领的浙江省党政干部接访团,在衢州市衢江区工贸职校接访。当时,此地共设立了土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及反腐败、涉法涉诉等15个来访接待室。一个上午时间里,便接待了167批次315人次来访群众,当场解决76个问题。习近平带头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活动,推动形成并完善浙江省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延续宁德的信访工作,在浙江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花很多精力阅读处理人民来信,并从我省“三访”(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增多、信访热点问题突出的实际出发,倡导领导干部下访。他曾说:“领导下访,是新时期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信访工作的一种新探索和新思路,也是从源头做好信访工作的一项有力措施。”他强调:“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在习近平的倡导下,从2003年6月开始,浙江省衢州市和浦江县、诸暨市开展了领导下访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并作了研究部署,决定在完善每月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的基础上,层层建立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要求全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信访,带头搞下访,主动化解矛盾,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我们细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履历,层级很全,几乎担任过各个层级的领导职位,同时地域也很广,从西部到中部到东部,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方到发达地方,他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能有机会多层次地接触到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众,为涵养出浓郁的为民情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严格的习氏家风熏陶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而细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出身,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一文化深深的来自于严格的习氏家风熏陶。

1、勤俭持家,清清白白做人

2001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无法出席习家为父亲习仲勋同志举办的88岁寿宴,于是他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祝寿信。信中写道,他“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学父亲做人、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也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忆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而习仲勋同志曾多次对习近平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

另外据习近平总书记母亲齐心在回忆录《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中介绍,在习近平总书记幼时,时任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职务的习仲勋同志尽管工作繁忙,仍重视子女教育。习仲勋同志家里没有请保姆,“他宁愿在业余时间多照管孩子们一些,有时还要给四个孩子洗澡、洗衣服。对此,他视之为天伦之乐”。“也许是仲勋特爱孩子的缘故,所以他特别重视从严教子。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红布鞋,就是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为穿他姐姐的旧鞋子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父亲习仲勋同志就让他把花鞋染黑了穿。

父辈所传承的家风对习近平总书记影响深远。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在《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一书导言中说,习近平“具有爱国主义和忠于信仰的基因”。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阿让·安德烈则在他的著作中介绍:“晚上,习仲勋经常和他的孩子们一对一地谈话,晚饭时间也是他教育孩子的机会。习近平的父亲经常引用孔夫子的话,包括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强烈影响了习近平。”

习近平夫妇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其中寄托了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体现了这种质朴家风的传承。

2、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上强调,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近平将他从家庭中学习到的廉洁俭朴、实事求是,贯彻到他治国理政过程的每个细节之中,用来要求自己,也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母亲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

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玠在他主编的《习近平时代》一书中说,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父亲实事求是、节俭诚朴的品格,并直截了当地呈现在施政方略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他中止了春节期间国家领导人下基层的惯例——工作热情不必非得体现在这个中国最重要的假日,地方干部也可以安心与家人团聚;他简化了高层领导出行警车开道、中断交通的安保环节,并且放弃小轿车,集中乘坐面包车,而他的父亲以中央书记处书记之职去地方调研时,曾严肃制止了当地警车鸣笛开道的做法。”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广大领导干部提出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要求。

(三)十八大后的群众路线贯彻治国理政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这样写到“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古人说:“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真挚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政治品格,这种情怀在其上任五年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习近平总书记总是风尘仆仆,走进百姓家“看真贫”,为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谋篇布局,他坚守“以百姓心为心”;每次视察调研,他总要深入基层,与一户户老乡“拉家常”,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殚精竭虑,他笃定“与人民在一起”。全国老百姓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来自中南海的“亲戚”习近平。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刚刚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把广东作为其离京调研的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在顺德黄龙村看望村民张锡尧一家时,向张锡尧的女儿赠送工具书和学习用具。

在贵州遵义花茂村王治强家里,习近平总书记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在河北张北德胜村徐学海家里,习近平总书记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郭永财家里,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西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手帕口清洁站,向他们祝贺新年。他当时深情地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环境的清洁美丽,就没有市民生活的安逸舒适。全社会都要尊重环卫工人,广大市民要珍爱我们生活的环境,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使我们的城市更加清洁,更加美丽、更加文明。”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在村里,家家都忙着准备年货,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都向乡亲们问好。看到一家正在打糍粑, 他饶有兴致的参与打了起来。他还给贫困户送去年货,给孩子们送去书包,祝家家都把年过好。在贫困户张成德家中,老乡端上热气腾腾的米果请总书记品尝。女主人说,总书记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感到很幸福。习近平回应她说,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我在内,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

推开一扇扇寻常百姓的家门,用暖心的家常话,问生计、讲政策、说希望,这样的场景,一次又一次拉近了家与国的距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雪域高原到黄土高坡、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走遍大江南北,已到30多户家庭中“走亲戚”,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访穷苦地,吃家常菜,住普通房,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真诚关心体贴百姓冷暖安危、衣食住行,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四)十九大一如既往以人民为中心

回望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时间的付出,凝结成当代中国宏大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时间的结晶,构筑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在2017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6、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8、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9、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10、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1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三、结语

十八大以来的5年多时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步一步,一路一数,呕心沥血,努力奋斗,终于让人民看到了前景,让经济归回了新常态,让改革找到了动力,让文化寻回了魂脉,让外交敢于作为,让风气得到了净化,让法制全面推行,让军队焕发了生力,让权力收入笼子,让世界看好了中国。

新的时代,新的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父与子的传承,让全国人民惊喜并坚信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让我们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奉献一生的父辈革命战士习仲勋同志,同时,在新的时代,我们坚定不移的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资讯 |服务 |典型 |学习 |综合 |动态 |视频 |人员查询 |图片

Copyright © 2024 红色教育公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晋ICP备19014910号-1

编辑部电话:18515940844    监督电话:010-87307697

红色教育公益网法律顾问:张伟律师